从捣墙的“破”到共同体的“融” 高职教育“温州模式”再升级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08-04 20:04:25
  

中国教育报讯提起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捣墙”这个词。2006年,温职院在国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发起一场“捣墙运动”,一堵堵标准教室的隔墙被拆掉,教学楼变成一个个实训车间。以此为开端,理实一体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十几年过去,温职院用“理念之变”不断回答“发展之问”,创造性地实行“东西南北中”分布式办学,下沉到县域,融入产业聚集区,打造五个“共同体”。从捣墙的“破”到共同体的“融”,走出一条“校因城而立,城因校而盛”的发展道路。


【资料图】

“职业教育怎么办,关键看能否跳出学校办学校;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关键看产教融合深不深。”学校党委书记王靖高总结了学校高速发展的密码。

跳出学校办学校,与区域共生共荣

“学校发展蒸蒸日上,特别是最近5年。”谈到温职院的变化和发展,作为建校“元老”的校党委委员童卫军感受颇深。

在童卫军看来,最近5年,学校最大的变化是变大了。“温职院有多大?整个温州能装下。”这虽然是教师们的一句玩笑话,但也真实表明,学校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通过“东西南北中”分布式办学布局,不断将服务半径扩大。

“东西南北中”的中间位置,是温州市的高教新区,温职院主校区就位于这里。位于南面的瑞安学院是温职院下沉县域办学的初次尝试。2016年,温州瑞安市政府划出245亩地,投资7亿元,与温职院共建瑞安学院,之后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瑞安学院的发展。北面的永嘉学院建在浙江山区26县之一的温州永嘉县,对于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县,能拿出340亩地、12亿元建好校区交给温职院,无疑是个大手笔。西面是温职院与温州瓯海区政府共建的设计学院,位于时尚智造小镇的核心区,这个占地72亩、投资6亿元的崭新校区正式启用刚好一年。东面的鹿城学院是育训结合的社会服务培训基地,学校与温州市经信局共同打造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也在东面运营。

南北两翼主打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南面瑞安学院致力于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学院连续4年毕业生留瑞率超65%。北面永嘉学院实行中高职一地式一体化办学,通过中高职衔接共同体的打造,带动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助力永嘉泵阀等传统产业升级,以文旅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瑞安学院和永嘉学院作为各自县域内的第一所大学,不仅提高了县域的教育层次,也丰富了县域的文化内涵。

东西双核则聚焦园区特色服务。西面设计学院牵头成立行业产教共同体,引领温州鞋服时尚轻工产业转型发展。在温职院和瓯海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时尚智造小镇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东面建成数字职教共同体,学校独立运营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不仅精准对接市经信局的政务数字化需求,而且为超过30万家企业提供了融资对接、技术诊断、法律咨询等服务,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浙江省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示范平台。同时,平台也作为“职教数字大脑”,为校企间的定向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供求匹配、实习就业牵线搭桥。

“郡县治,天下安。”作为温台模式的发源地,温州所辖县市虽然有着40年民营经济打下的雄厚产业基础,但在城市化浪潮中也面临着来自城市持续虹吸的压力。正是深切感受到人才要素匮乏对县域发展的阻滞,同时看到高职教育对县域发展的拉动,各县市纷纷向温职院抛来橄榄枝。因此,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在温州调研后对“东西南北中”分布式办学给予了肯定,他表示:“高职下沉县域办学,不仅能迅速捕捉到区县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而且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本地‘生根’,显著提升毕业生的本地留任率。”

受益的当然不仅是县域,温职院始终与区域共生共荣。几年来,温职院荣获了全国“双高”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等荣誉。

“‘跳出学校办学校’撬动各类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不仅解决了学校办学空间不足这一最大难题,而且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为学校升本打下坚实基础。”王靖高对记者说。

紧贴产业办专业,教育链耦合产业链

“潘院长来啦!今年能不能给我们200名学生?”来到时尚智造小镇会客厅,记者正在四处打量间,一位年轻人健步走了进来,边说边坐到同行的温职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潘玲珍身旁。潘玲珍向记者介绍,来者是温州市服装品牌联合会会长杨礼白。“我不是刚从设计学院卸任吗,他们还是习惯叫我潘院长。你看,又找我来要人了。”潘玲珍笑着解释。

温州市高教新区发展中心主任陈弦告诉记者,小镇里聚集了400多家鞋服企业。“鞋服是温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企业生产制造水平很强,但前期的面料设计和后期的品牌输出能力却很弱,所以我们非常需要设计学院为传统产业赋能。”陈弦说。

双方合作伊始,温职院就向瓯海区政府表了态:“专业随便选,小镇需要哪类人才,我们就开设相应专业。”于是,服装与服饰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传播与策划、产品艺术设计等跟时尚制造产业相关的专业纷纷落户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采用“2+1”的育人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温职院主校区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三年进入设计学院,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进入不同方向的大师工作室,在由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团队带领下,完成企业真实项目。2022年6月,高颜值的小镇新校区正式启用,500多名学生进驻。“这些学生今年毕业,我们统计了一下,有100多人留在了小镇。”陈弦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杨礼白则希望设计学院能扩大招生,“有多少我们企业要多少”。杨礼白瞄准时尚智造“微笑曲线”的两端,牵头在小镇建设数字经济与时尚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集聚综合体和电商直播产业园,光是电商直播这一新赛道就有上千人的需求。

“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学院就设立什么专业”,瑞安学院的建设也秉承这一思路。汽摩配、机械电子是瑞安市的支柱产业,温职院就将汽摩零部件专业设在了瑞安学院,组建了10个订单班,并与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共建瑞立产业学院,助力瑞安汽摩配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对应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五大产业链,我们设置了新能源汽车、机电装备(含新能源装备)、智慧商贸、轨道交通4个专业群,增设了5个新专业。”瑞安学院院长刘海明告诉记者。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瑞安市传统汽摩配产业也与时俱进,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为适应产业转型,瑞安学院撤销了原有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改为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新专业每年招三至四个班级,预计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会留在瑞安,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装调、质检、生产现场管理、维修与服务等工作。”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负责人胡允达说。

温职院随产业变化“建新、汰旧、扶强”优化专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东面的数字职教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就像一个学校的信息触角和资源吸盘。学校利用自己运营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对温州市重点产业的企业人才现状与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开展调查,向该市7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并选取其中的100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制定《温州产业人才开发指引》,分析温州市重点产业人才的紧缺情况,编制19份《产业紧缺人才岗位目录》,对温州产业人才进行全景式量化分析并细分岗位人才画像。

这项工作不仅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学校专业和岗位的调整提供了精准指导,2022年学校新增10个专业,调整了14个与产业关联度低的专业,现有的42个专业覆盖了温州的主要支柱产业。

坚持立地搞研发,人才链赋能创新链

“我们温职院,如果还只是去适应产业发展,那就太落后了,我们要做的是引领。”王靖高自信地对记者说。

王靖高认为,办职业教育,最低的要求是适应当地产业发展,走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路子。再进一步就要能支撑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专业群,做到“办一个专业群,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引领产业发展则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要服务国家战略、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作贡献,另一方面要研发新技术、创造新业态、开拓新市场,引领区域产业发展。

温职院之所以有底气喊出引领产业发展的口号,靠的是立地研发。

在温职院中心校区里,有一幢专为研创而设的综合体——技术研创大楼。在这里,学校以“产学训研创用”的理念打造科教融汇共同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走进技术研创大楼,长长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发明专利证书,令人十分震撼。据了解,学校授权发明专利数已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每年科研到款额超4000万元。

大楼一层东侧是材料成型与表面强化技术中心。学校联合温州大学和温州头部企业,共同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材料表面改性机理攻关,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电气产业是温州制造业的王牌,生产中大量用到刀具和模具,而我们研发的纳米涂层技术可以用在刀具模具表面,大大延长刀具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团队负责人郎文昌博士告诉记者。这支由高职院校牵头的创新团队也入选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大楼五层西侧,温职院校长方益权得意地将学校和中国联通温州分公司共同成立的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介绍给记者。校企双方在这里联合攻关,以“互联网+”技术,助力当地工业制造企业实现从研发设计到智能生产、再到供应链协作和营销服务全生产流程的互联网化转型。

“研究院为当地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系列技术研发服务。比如,在电气领域为企业定制开发智能化生产调度、自动报工、项目进度实时跟踪等系统,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调度工作量大、进度跟踪难的问题;在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领域,为企业开发MES系统,实现设备监控、故障报警、生产质量全流程追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平台,可以使开发效率提升10至30倍,有效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方益权仔细地向记者介绍。目前,研究院累计签约智能工厂的合同金额已超亿元。

立地科研不仅引领和带动着温州产业的发展,而且反哺和赋能温职院的教育教学。学校将科研项目融入毕业设计、实验实训、技能竞赛、教学案例、课程教材、教学标准,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比如,学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带领部分学生为企业做信息化系统开发。这些参与一线研发的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还充当着“课堂教学助理”的角色,以“老带新”“强帮弱”的形式实现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在科技服务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在2022年举办的中国创意锁具设计大赛中,温职院两名学生凭借出色的设计方案荣获优秀奖,成为唯一的高校获奖单位。两名学生设计的锁具方案被一家企业看中,成功转化为产品落地。正因为学校以各类产教融合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企业实践和参与科研的机会,才促成了学生设计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温州三面依山、一面靠海,山多地少的地貌成就了温州企业家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也正是凭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守正出奇的创新和对外部资源灵活运用的能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勇立潮头,用“四千”精神擘画出高职院校扎根区域办职教的生动图景。

关键词:

责任编辑:sdnew003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非商业周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